用常州新闻打开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决胜时刻的常州经济图景

2023-09-13 10:16:24 

时代的助推下,常州拥抱机遇,砥砺奋进,向着GDP万亿俱乐部冲刺。新能源之都“炼”成,人民生活不断充盈,每一份期愿和美好向往都实实在在显现。

冲刺,必须有拼、闯、干的尽头,常州,拿出决胜之姿。

今年,市委、市政府“新春第一会”的主题是打造新能源之都。大会出台了《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提出全力打造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今年,常州将满怀豪情迈进GDP万亿之城,GDP万亿绝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常州未来的“大目标”,远不止于GDP,常州更在于成为一座经济高质高效、动能充盈充沛、人民宜居宜业、城乡共富共美、社会和顺和谐的城市,一座来了都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幸福城市。

因为有梦,所以步履铿锵,因为有愿,所以满怀希冀。

现代服务业

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以两湖创新区、常州科教城、常州创意产业园、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江苏溧阳高新区等重点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研发孵化、软件信息、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业,打造服务高端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基地,涌现出悦亿网络信息、苏文电能科技等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

“传统制造+服务投入+服务产品”的两业深度融合模式成效初显,涌现了高端装备制造和服务集成化融合、汽车制造和服务全链条融合、新能源产业和定制化服务融合、新型纺织服装与新能源服务融合等。

截至目前,我市已培育市级两业融合示范企业28家,43家单位获评省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单位,2021年,国家级两业深度融合试点迎来重要突破,天宁经开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试点,成为本批试点中江苏唯一区域融合试点。

此外,新产业新模式蓄势赋能,为全面建设“新能源之都”和国际化智造名城增添底气。上半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规模以上研发与设计服务、信息服务企业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6.9%和20.3%,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中的规上新能源汽车产业、数字创意产业营收分别同比增长255.9%和11.4%。

现代物流业

物流韧性不断增强,2022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97万亿元,同比增长7.2%,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8个百分点。物流成本持续降低,2022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13.2%,分别低于全省、全国0.3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在省内排名由“十三五”末的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物流体系日趋成熟“1核心3枢纽8中心”初建成型,截至今年上半年“,138”体系内的2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5亿元。

主体培育。成功入选“十四五”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冷链溯源体系“食”刻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全力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高标准谋划物流枢纽建设方案。行业标杆密集涌现,市级物流产业集团省内率先成立;现有省重点物流基地12家、企业32家,总数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京东、顺丰等6个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物流项目在“十四五”期间先后入选省重大项目清单,总数名列全省第一。

多式联运。获评上海港“海铁联运”示范基地,海铁联运集装箱发运量连续四年位列全省第一。录安洲码头通过9类危险品直装直卸作业资质,为整车、动力电池等新能源产品提供“家门口”的出海通道。东港、金坛港2个新建上港ICT场(站)集聚价格、保箱、低碳三大优势,打造上海港“物流飞地”新样板“。陆改水”“常申快航”等一批多式联运特色产品通过港前“一单制”、河海直达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数字经济

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全市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

主要任务包括:聚焦数字化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统筹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重点推进龙城实验室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加快5G、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车联网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快产业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实施新一轮“龙城英才计划”,开展“柔性引才汇智”行动,建立区域性人才服务平台等。

同时,聚焦数字产业化,夯实软件和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等关键基础性数字产业;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数字产业发展;布局量子通信、虚拟现实等高端前沿性数字产业,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城乡融合

统筹联动、精准施策,一批重点任务有序推进,在城市资源要素下乡,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乡村基础设施提质,乡村经济活力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成效。其中,仅上半年,全市实施新建(改扩建)乡村义务教育学校14所,小学和初中各7所。

强化试验突破,高效推进落实溧阳市、金坛区的国家试验区建设任务。同时,对照“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督查激励实施办法和城镇化年度工作要点,总结提炼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未来,我市将进一步放大试验区建设示范效应,强化协同推进,在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的人才下乡、科技成果科技资源导入、提升农村土地价值等关键环节再深化研究,力求取得更大突破。

锡常先行区

区域合作,最重要的是资源互通、优势互补。

2022年6月17日,常州天宁区、无锡江阴市、常州经开区三地完成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先行探索推动锡常协同发展,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展合作,助力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

完成的《锡常协同发展先行区空间规划暨“江阴-天宁-经开”三地战略合作项目空间布局》研究,从生态、交通、产业、创新、文旅、配套六大层面提出了战略协同。

其中包括:共享重点断面水质自动监控数据,形成党建治水新格局;与江阴道路交通畅通;推进中欧(常州)检验检测产业园服务江阴的制造业;加强创新平台协同交流合作,促进创新平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探讨乡村旅游系统发展思路;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合作等。

循环经济

全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积极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无废城市”创建试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围绕“无废城市”创建目标要求,加大产业引导、资金投入和项目推进,在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上做示范,推动城市静脉产业集聚,通过持续推进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初步形成新北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武进雪堰夹山等静脉产业发展集聚区,全面提升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推进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深度融合,推动固废管理模式创新。

近年来,全市共有12个固废处置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争取到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近1亿元,项目类别涵盖一般固废、危废处置和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工业固废、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多个固废资源分类处置领域。

信用体系建设

今年以来,围绕擦亮全国信用示范区名片,全市积极探索利用信用手段破解融资难点,深化信用监管行业示范试点,拓展信用信息共享应用范围,有序推进信用修复专项行动。

深入开展“双屡”专项治理工作,扎实推进企业贯标示范创建工作,开通信用服务直通车,开展信用应用创新“揭榜挂帅”行动,组织推进我市服务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融资信用服务工作。

未来,将推进县级地区创新信用管理与服务试点工作。督促、指导四个试点地区全力推进创新信用管理和服务试点工作;开展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融资信用服务常州行系列推介活动,推动实施信用服务优化提升新行动,开展信用监管提质行动,实施信用惠民便企关爱行动,探索个人诚信分建设,有序推进数字信用智慧赋能平台建设。

共同富裕

全力服务532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共同富裕,定期开展居民收入跟踪监测,积极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努力提升惠民水平。加快推进普惠养老托育,持续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建设。

未来,将深化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进一步丰富完善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内涵。加快全市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文明向善的现代化常州建设,围绕社会事业领域支持方向,主动谋划对接、加强项目培育,争取更多政策资金落地常州。

全媒体记者:孙东青 黄洁璐 董心悦

编辑:史梦莹

全部评论(0条)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