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常州新闻打开

三大变革,冲向制造业“最高水平”

2021-10-20 10:34:18 

编者按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这是记者连日来在采访一批标志性企业后的深切感受。

这批企业,是获得最近三届中国工业大奖的企业。中国工业大奖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工业领域的最高奖项,至今共评选六届。该奖被授予“代表我国工业发展最高水平”的企业和项目。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正在蓬勃兴起,最近三届获奖企业是其中的标志性企业。

三大变革,冲向制造业“最高水平”(1)

——从一批标志性企业看动力变革之路

 “‘创团’的目标,是要培养100个高纪凡。一个高纪凡不行,100个高纪凡出来,企业自然就行了。”高纪凡说。

高纪凡是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记者在连日来的采访中发现,他的这个观点,也得到中天钢铁集团等企业的赞同。

科技创新:企业动力变革的引擎

在光伏电池领域,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22次创造世界纪录。最新一次世界纪录,是记者9月6日获悉的:该公司生产的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居世界第一。

从全国第一座光伏样板房问世,到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光伏实验室建立,再到在全国率先推出“光伏+储能+智能电网”,天合光能20多年,特别是近年来,实现了质的飞跃。

“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是关键。我们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高纪凡说。

正是依靠这个第一动力,天合光能成为全国行业领军企业,并且从光伏产品制造厂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光伏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到去年底,该公司光伏组件累计出货量已超过66GW,在全球光伏企业中名列第一。去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94.18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01.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0.91%。

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中,天合光能看到了新的使命,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企业坚持不懈实施动力变革,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创新性产品引领光伏行业步入“600W+”时代,并且构建新型智慧能源体系。

动力变革,同样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带来“蝶变”。

今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江苏常州考察时,对中天钢铁集团的这种“蝶变”给予肯定。

中天钢铁连续实施优特钢发展三个五年规划。三个五年分别实现了“从普钢转优钢”“从优钢转特钢”“从特钢转精品钢”发展目标。三个五年规划的实施结出硕果:该集团累计研发生产出精品优特钢超过700个品种,形成了年产600万吨精品优特钢的生产规模。去年,该集团实现营收1400亿元。

“中天钢铁正在自主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研发一批新的优特钢产品。其中包括把用于太阳能单晶硅片和多晶硅片生产的切割丝拉到直径0.08毫米、把金刚石线拉到直径0.04毫米。这些高科技产品投产后,可彻底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中天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董才平向李克强总理汇报时说的话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切割钢丝、超高强度大桥缆索用盘条以及军工钢等产品已实现量产。

在实施三个五年规划后,中天钢铁集团一举制订了十五年规划。该规划的核心是发展精品优特钢。

目前,该集团投资1000亿元,正在南通打造专门的精品优特钢研发制造基地。

管理创新:企业动力变革的基石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企业动力变革的引擎,那么,管理创新就是企业动力变革的基石。

在天合光能内部,有两个特别机构,一个是人才流转中心,一个是风险管理委员会。表现不合格的员工,将被安排到人才流转中心接受培训;如果仍不符合要求,就将被辞退。此举大大强化了员工的责任感。由数十名高管组成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对企业风险进行“把脉诊断”,对重大风险进行专项管控。天合光能的管理创新,是该公司多年来应对危机、转换思维的结晶。

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多轮惨烈的行业洗牌。在2012年“双反”危机中,该行业全线亏损,天合光能也未能独善其身,巨亏2.66亿美元。然而,也正是这次危机,给天合光能创造了全方位动力变革的契机,倒逼企业全面实施管理创新。

首先是人员结构体系大改造,近200名管理人员被压减。压减数量占公司全部管理人员的12%。“这次变革,让‘大企业病’得到初步‘治疗’,整个团队重拾为梦想而战的精气神。”高纪凡说。

管理创新使天合光能提前走出寒冬。2014年,该公司组件出货量就超过行业“霸主”英利公司,成为全球第一。同时,该公司实施新一轮转型升级战略,向能源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与之相伴的是又一场脱胎换骨的管理变革。天合光能为这次变革自创了一个新词——“创团”。主要做法是内部管理模拟市场化,以“创团”为主体自主经营,“创团”与公司分享超出目标任务之外的利润。同时,后端搭建支撑平台,负责监督、赋能与服务。平台与“创团”,共同构建了新的公司治理体系。高纪凡把它称为互联网时代的“自我驱动”模式。

管理创新让全员都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毫不起眼的双玻组件封边胶带,经过采购压价和技术改良,使用成本下降了80%。该公司的盐城组件工厂仅此一项一年就降低成本2000多万元,“创团”成员的奖金也翻了一番。

天合光能本部和分公司共有1.5万名员工。一年不到,这种新的公司治理体系就在本部和分公司全面建立。由此,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长年都处在创业状态中,每个人的利益都与企业、与团队紧紧“捆绑”。

高纪凡说,“创团”孕育出一股强大的动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管理创新,也成为其他制造业标志性企业进行动力变革的选择。

中天钢铁集团今年投入2亿多元,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使主营业务全面实现数字化管理转型。其中,6个月前投用的智能管控中心,可通过“一张图”实时了解各类生产数据。

中国中车集团下属企业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有着数十年历史,技术力量雄厚。2015年以来,该公司进行了30多次组织架构调整与创新,10多个管理创新项目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这些创新,激发出技术人员活力,增强了企业创新动力,使公司研发生产出时速350公里高铁列车核心部件——高速传动齿轮箱等近百种轨道交通高科技产品。

“人”的创新:企业动力变革的灵魂

在了解这些企业和企业家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熊梦说:“这些企业家个个精神抖擞、奋发有为。”

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如果说所有的创新都有一个灵魂的话,那么,这个灵魂就是“人”的创新。

高纪凡从选择进入光伏产业那一天起,就确立了一个信念:开发绿色能源,让太阳更多地造福人类。这个信念,24年来始终不变。

企业家精神可以有好多条,高纪凡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创新。他说:“企业家要在创新中把握机会。”创新需要洞察力,在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天合光能总能洞察市场先机;创新需要决断力,要敢于投入、勇于冒险;创新需要意志力,天合光能创造的22项世界纪录,是经历了数不清的挫折与失败后才取得的。

1988年,硕士毕业的高纪凡本可以选择去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攻读博士,却出人意料地选择南下自主创业。被问及当初的选择时,高纪凡说:“中国不缺写书做学问的人,缺的是创新型企业家。”1992年,他再次作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选择,回乡重新创业。把氟碳铝板幕墙这个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引入常州。获得成功后,他仍不愿“过安稳日子”。于是,创建天合光能,开始了第三次创业之旅。从此,高纪凡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加速奔跑。天合光能自去年2月面向全球推出首款210组件后,短短一年时间,就形成了包括670W等5款产品在内的至尊产品矩阵。如此迅猛的发展,与高纪凡持续追求创新的精神气质密切相关。

在宏观调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成功转型,多年来,中天钢铁之所以能紧跟政策步伐,踩准时代节拍,踏上发展的快车道,其背后最大的推动力,正是董才平“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十四五’期间,董事局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划桨’的重任交给年轻一代,让他们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引领中天未来20年的新发展。”董才平说,中央去年提出要发扬“张謇式”的企业家精神,这已成为中天钢铁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行动指南。如今,34岁的省人大代表、副总裁董力源,正以这种创新精神,在江海之滨指挥着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建设。

三大变革,冲向制造业“最高水平”(2)

——从一批标志性企业看质量变革之路

 “上上电缆埋下去,就可以把它忘了。”

9月15日,记者在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听到用户的这句评价时,没有懂。深入了解后才知道,这是因为上上电缆的产品质量好,不易坏。

质量变革的内涵,不只是产品质量变革。记者在采访上上电缆和江苏武进不锈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后发现,这些企业都是从抓产品质量出发,踏上更宽广的质量变革之路,从而冲向制造业“最高水平”的。

“每一分钱,都要花在主业的高质量发展上”

除获得中国工业大奖,上上电缆还是中国电缆行业唯一连续三届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企业。

根据2018年英国商品研究所(CRU)发布的全球绝缘线缆行业规模排名,上上电缆位列中国第一、世界第七。2020年,上上电缆销售收入达到227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位列全国同行前列。

“电缆行业竞争激烈,仅国内就有大大小小5000多家电缆企业。我们必须从供给端开始全面提升竞争力。”上上电缆董事长丁山华告诉记者,2001年改制之初,公司就明确提出“精、专、特、外”的发展战略,力推高质量发展。其中,“特”就是不惜投入,大力开发特种电缆,力争“人无我有”“高端致胜”。在这一发展战略指引下,上上电缆自主研制的一大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种电缆走进市场,覆盖轨道交通、核电、风能、光伏、矿用等众多领域,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特种电缆研制中,最为“闪光”的是核电缆研制。其中,三代安全型AP1000核电站用壳内电缆,被称为核电缆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技术难度非同一般。

2010年,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建设世界第一座三代核电站,面向全世界开展三代安全型AP1000核电站用电缆研制招标。美国一家公司中标壳内电缆,但在3个月后知难而退。面对挑战,上上电缆发起了攻坚战。

2013年4月,上上电缆自主研制的三代安全型AP1000核电站用壳内电缆成功交付,填补了世界核电缆领域的一大空白。

目前,上上电缆已成为我国核电缆市场供货量最大的供应商。

近几年,制造业利润下降,一些企业不再致力于做强主业。但是,上上电缆不惜投入数十亿元,引进国际一流装备,进行一轮又一轮大规模技改。

常有人劝丁山华进入房地产业,丁山华每次都这样回答:“我们只做电缆。上上的每一分钱,都要花在主业的高质量发展上。”

同样,作为上市公司,江苏武进不锈股份有限公司也是依靠研发制造高质量产品,紧紧牵牢了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2016年12月28日,国家级煤化工重点项目神华宁煤煤制油示范项目建成投产仪式举行。仪式上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这一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对我国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投产仪式现场,武进不锈党委副书记章建新说:“这个项目中的主要工艺管道,大部分是由我们武进不锈制造提供的。”

神华宁煤煤制油示范项目在开建时向全世界招标超大口径厚壁不锈钢无缝和焊接钢管。由于技术难度特别大,没有一家企业能提供全规格产品。武进不锈接下了这道“难题”,从生产设备设计制造,到产品轧制成型、焊接、热处理等,一项一项攻关,最终研制成功,并由此奠定了企业在不锈钢大口径钢管领域的国内龙头地位。

武进不锈历经10年,在2018年成功研发出“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特种不锈钢管”,并实现产业化。此前,国内市场此类产品需要从日本住友进口,每吨价格高达20多万元。目前,我国能批量生产这种产品的,只有武进不锈一家。有了这一家,日本住友再也无法垄断,市场上产品价格也随之进入合理区间。

向着“微笑曲线”两端奔跑

2019年4月,上上电缆第四个厂区破土动工。该厂区占地1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这里发展的是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特种电缆项目。这是该公司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选择。

丁山华说,特种电缆新项目投产后,将使上上电缆的专业化程度更高,特种电缆的生产能力更强、品种更全,既可增强企业竞争力,又可提升为用户服务的能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新增百亿元年产值,相当于又办了一家百亿元企业。

年产值百亿元,曾经是上上电缆的奋斗目标。在追求高质量发展中,该公司通过不断推进转型升级,使发展速度和质量超出了预期,预计今年销售额将超过300亿元。第四个厂区投产后,无论是企业的规模、装备的先进性,还是研制的专业化程度、产品质量的可靠性,该公司都将达到全球同行业领先水平。

同样,武进不锈也在制造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提升中高端产品占比,从根本上为企业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该公司高端产品带来的利润已经占到公司总利润的30%以上。这个占比,在国内同行中遥遥领先。

2016年,中化泉州1200万吨炼油项目向全世界招标Incoioy800系列镍基合金不锈钢无缝钢管,要求中标单位必须“全规格覆盖”供货。这种无缝钢管,是全世界不锈钢管的最高端产品。原油介质腐蚀性很强,钢管在现场安装焊缝越少,安全隐患就越小。武进不锈技术水平远超国内外同行,一举中标。这一单业务,为公司带来近亿元销售额。

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如同为质量变革插上双翅。

“要争做产业链‘链长’。”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市场营销管理部副部长倪伟说,一边要拓展研发和设计,一边要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服务质量。

该公司持续强化资源配置,在“十二五”末就开启“技术+营销”双轮驱动模式,在战略上推动全局性突破。同时,大力推进检修业务同新造业务协同发展,抢先一步,领先一路,调整组织结构,成立检修业务部,在武汉、成都等4个城市设立维保基地,大力拓展动车检修服务市场。去年,这4个维保基地实现营业收入达到5亿元。

“四个人人”管理模式

上上电缆通过质量变革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投入产出比上。连续多年,在全国同行中,该公司不但产量和效益最高,而且物耗指标最低。

这得益于上上电缆独创的以“四个人人”为核心的全员质量绩效管理模式。所谓“四个人人”,就是“人人有指标、人人有数据、人人都算账、人人当老板”。上上电缆将35个关键绩效指标,按照公司、部门分厂、班组、个人四个层次进行分解落实。同时,建立绩效考核数据库。目前,与员工收入直接挂钩的指标就达230个。在全员质量绩效管理中,公司做到了定量指标数据化、定性指标定量化。其中,对一线员工,按照“料、工、费、质量、现场”考核,实行工资“日清日结”,并且“每日上墙”,充分体现了“没有质量就没有一切”。

该公司每天还将不合格品信息全部上网,每周公布一份详细质量报告。从董事长到员工,大家对所有问题都一目了然。有关方面和人员对这些问题及时整改。该公司开展小改小革,征集合理化建议,设立QC小组,进一步推动了全员参与企业高质量运行。“四个人人”,将员工成长与企业发展、个人贡献与薪酬待遇紧密相联,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员工的高度自主管理。

质量变革,同样体现在绿色发展上。2020年,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在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齿轮箱箱体制造过程中,实现了由传统砂型向金属型铸造升级。该公司铸造技术工程部副主任赵延阔告诉记者,现在,关键工序上的操作完全实现了“机器换人”,工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生产效率比原来提升100%,车间环境也明显改善。此举,促进了传统铸造向绿色铸造的升级转型。

三大变革,冲向制造业“最高水平”(3)

——从一批标志性企业看效率变革之路

让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冲向同行业“最高水平”的,还有效率变革。

齿轮传动系统是我国“复兴号”高铁列车上的关键系统。在该公司开始研制这个系统时,有国外专家说:“用20年、30年,你们能把这个攻克,就算厉害了。”结果,该公司只用了10年。

今年,该公司为“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研发齿轮传动零部件,工艺攻关仅用了40多天。

记者连日来在多家企业采访发现,制造业冲向“最高水平”,离不开效率变革。这种效率变革,远远不止研发和生产效率的变革。

不但挺进“两个市场”,而且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进入“两个循环”

效率变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对市场资源的高效率整合。

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在轨道车辆用齿轮传动装置领域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优质供应商,产品已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该公司出口额不但不减,还比上年增长10%。

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该公司着力布局印度尼西亚、以色列、罗马尼亚、波兰、阿联酋、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点市场。该公司对这些市场的出口额已占总出口额30%以上。近期,用于雅万高铁列车的齿轮箱将交付。

该公司不仅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而且走“产品+技术+服务”国际化合作发展之路:先后与国际知名技术服务机构德国莱茵TUV集团合作,为100多家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认证咨询服务;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澳大利亚科工组织等开展国际先进焊接、无损检测技术及项目联合开发;公司技术专家万升云博士成为国际无损检测学会技术标准委员会成员。

国际上对球墨铸铁球化率定义曾存在多种版本,造成同一试样在不同实验室得出不同结论现象。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经过6年研究,主持制定了国际标准《ISO 945—4:2019 铸铁金相组织——第4部分: 球墨铸铁球化率评定方法》。由此,国际上首次确定了球化率数学模型,建立了统一的评定球墨铸铁石墨形态标准,使得各国评定的球化率结果基本达到一致。

目前,该公司已拥有一个国家级检验中心、两个技术研发中心、三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两个院士工作站和一个博士后工作站。该公司主持及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及技术规范620余项,其中国际标准有11项。

同样,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不但挺进“两个市场”,而且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进入“两个循环”,成为全球光伏产品及智慧能源领域的知名企业。

天合光能率先在行业内推出500W+超高功率组件,引领行业正式迈入光伏5.0时代;推出600W+超高功率组件,引领行业进入光伏6.0时代;推出至尊系列组件,创下光伏行业硅片生产极限尺寸纪录。“预计到2022年底,至尊系列组件产能将占公司组件总产能的70%以上,从而满足全球市场需求并实现稳定供应。”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高纪凡说,参与“两个循环”与企业的效率变革构成了互为因果的关系。

不仅要“工匠”多,而且要“工匠”新

效率变革还体现在整个工艺中。

“中车科学家”万升云、“中国质量工匠”刘云清、“中国铸造大工匠”莫俊超……以培养“大国工匠”为目标,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建立了“鉴定认证—实训开发—晋升拉动—竞赛选拔—考核评价—表彰激励”六位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技术工人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

目前,该公司1600名职工中,高技能人才占比达55%。

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同样重视这方面的建设。这里,只说一个“工匠”队伍建设上的小事情。在该公司的停车场,有几名职工有着让人羡慕的固定停车位。岑永彪就是其中之一。今年35岁的岑永彪,是该公司低压电缆分厂护套工序模头工。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他获得“上上工匠”荣誉称号,从而拥有了固定停车位。不过,这个称号并不是永久性的,而要定期复评。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注重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对推动这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仅“工匠”多,而且“工匠”新。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深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云、网、端”共同发力,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建成了高速列车齿轮传动装置智能组装线、高速列车浮动闸片智能生产线、机器人生产示范线等多条智能生产线。

记者走进齿轮传动系统智能车间,看到左右两边地面上各有一条深黄色的轨道,轨道上整齐地排列着数个倒L形的操作台,轨道两旁分别为整体式智能生产线和分体式智能生产线。

该公司以轨道车辆用动车组齿轮传动系统为载体,采取改造、引进、新建方式,搭建涵盖产品研发、工艺设计、仿真验证、制造执行及物料配送的智能组装工业互联网工厂。此举不但降低了生产中的差错率,而且提升了多方面的效率:物料采购效率提升15%、账务准确率提升28%、账务处理效率提升20%、物料制造过程可追溯率提升50%、过程监控统计作业量提升30%。

该公司下属常州中车铁马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先后改造升级和新建数字化生产线7条、节拍化流水线11条。由此,气动夹钳智能组装生产线人均产能提升30%,单班产能提升200%;踏面清扫装置组装周期缩短30%,工作效率提升33%,产品不良率下降36.4%;浮动式闸片智能生产使用工需求减少50%,生产效率提升3倍以上,其中,3D检测系统实现100多项参数的在线检测,遇到不合格者则自动报警。

不仅要“骨架”大,而且要“肌肉”多

效率变革,追求的是高效益。

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文虎告诉记者,现在,公司的净利润率是5年前的1.9倍。

在很大程度上,该公司“真金白银”的大幅度增加得益于高新技术产品研制效率的提高。

高铁列车工艺水平和质量管控有着极高要求。该公司研发生产的齿轮传动系统,是高铁列车的重要“关节”。在中国高铁上马之初,齿轮传动系统从技术到工艺都被德国和日本公司垄断,产品价格非常高。

一套齿轮传动系统,包括箱体、齿轮、轴承、迷宫密封组件、联轴节等10大部件,共有460多个零件。研发生产每一个零件,都要跨越不低的技术门槛。相比于国外同类产品,该公司的产品“温升”降低10℃以上,噪声降低11%,振动得到有效控制,功率重量比提升10%。从第一个齿轮箱成功下线到现在,该公司成品率始终保持在100%。由此,该公司不但增加了产值,而且提升了利润率。

制造业企业不仅要“骨架”大,而且要“肌肉”多。也就是说,不但要产值高,而且要利润率高。该公司研发制造的QY系列电驱动公铁两用牵引车,解决了站段内车辆调度作业噪声大、调度效率低、牵车能耗高问题;矿卡电动轮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LR1200—BES型新能源储能式闪光焊轨车,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川藏铁路轨道无缝焊接施工建设需求。该公司在创造多项纪录的同时,也创造了比原来更高的利润率。

对此,旷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着同样的体会。该公司从毛纺厂转型升级为汽车织物研发制造商,成为我国唯一具备“汽车内饰面料用有色丝差别化涤纶丝生产—织造—染色—后整理—复合—裁剪—汽车内饰面料成品完整产业链”企业,并成为全国行业龙头。“正是由于形成了全产业链,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利润产生,企业的利润率才得到大幅提升。”该公司董事长沈介良说,效率变革是公司走向成功的关键之一。

如今,旷达科技通过上市进一步推动了效率变革,已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该企业除壮大汽车织物产业链,还挺进新能源开发与应用等领域。其中,高新技术产品滤波器的研发制造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亮点。

记者采访的这些企业,都是获得中国工业大奖的企业。它们在某一个领域的发展水平,代表我国工业在该领域的“最高水平”。它们的实践说明: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主线,动力变革是基础;这三大变革是制造业走向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报记者:孙东青 崔彦玲 钱静华 李桦 舒泉清


编辑:植梦颖

全部评论(0条)
查看更多评论